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是什么意思?
说到魏忠贤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是一位大贪官,贪到什么境界呢?简直就是无人能敌了,但是对明朝感兴趣的网友或许也会发现,其实有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这样的言论,看到这小编就有点疑惑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其实仔细的分析的话,也还是有很多的道理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分析看看吧!
所谓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可,魏忠贤之所以可以一手遮天是在于天启皇帝不喜政事,魏才能只手遮天,但如果换个勤政的皇帝,魏还能如此娇纵吗?历朝历代宦官作乱都是因为当权者的糊涂昏庸。要知道天启皇帝的继任者是崇祯皇帝,权利欲极度膨胀的崇祯眼里能容得魏肆无忌惮的干政吗?答案是否定的。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里的魏忠贤指的是宦官这个群体,首先要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度,大多数以为封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人说了便算,在明朝不是这样的,可以说皇帝上面还有内阁这一群大臣,皇帝有什么想法先先经过内阁大臣商议,内阁大臣们觉得这个政策可以实施再呈由皇帝决断,如果内阁不通过,皇帝也可奈何,万历近三十年不上朝仅仅是因为皇帝懒吗?最大的原因是“国本之争”万历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未太子,可内阁大臣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坚持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皇帝拗不过大臣,感叹自己贵为天子却被群臣所制,这才是万历怠政的主要原因。
而魏忠贤最大的作用便是在天启年间,帮助天启皇帝对抗内阁制度,皇帝碍于名声,对待大臣不能有失帝王风范,主要是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而魏忠贤对待群臣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皇帝的政治理念得以实施,皇帝想做的事得与实现。
反观崇祯皇帝从即位到亡国自缢,在位17年杀了十几位内阁大臣,换了三十多任内阁首辅,把自己推向了对抗内阁大臣的前线,然而崇祯在对抗大臣面前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作为皇帝要给青史留个不杀谏臣的名声,大臣在对抗皇帝是则是肆无忌惮因为谏言而受到皇帝的惩罚,自己的名声也就越大,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再也没有大臣敢成为皇帝的心腹,而崇祯的心腹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是没有魏的能力吗?不见得是王的能力问题,是源于崇祯对身边人的极度不信任,正是因为崇祯的刚愎自用,没有培养像魏一样的宦官去牵制内阁大臣,导致崇祯处处受到内阁大臣的限制,在后面皇帝要求大臣捐资辽餉,迁都南京及李自成围攻京师要求崇祯签订的城下之盟无疾而终。而皇帝这三个重要决断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假如有魏忠贤这般懂得皇帝心思的宦官,不择手段的对付内阁大臣,去实现皇帝的政治决断,大明何至于亡国。
王承恩所言“如忠贤在此事何以至此”的意思便是皇帝没有身边像魏忠贤这般人物可以对抗内阁大臣,才导致皇帝处处受到内阁的牵制,政治理念不得已实现。说到底大明的亡国主要亡于内心极度扭曲病态多疑崇祯。
赤壁之战虽然蜀军不是主力部队,但是诸葛亮也很争气的为蜀国上演了一幕草船借箭,虽然看起来很玄乎,不过最终还是借到了10万支剪。但是有人会问当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射击呢?这样一来能重创对手,而且也不可能被借箭了,要知道曹操也不傻,当时不用火箭很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目标,但也没想到诸葛亮竟敢这么玩。
谈及《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向东吴承诺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故事,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草船借箭”这个成语。而这个典故确实让不少的人相当的佩服诸葛亮的智慧。
当时江上大雾,双方都看不清,曹军命士兵向敌船射箭,结果却射在了诸葛亮早已经做好的草船上面,结果轻而易举的就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于是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当时曹操不用火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当时所处的战场环境。第一,江上大雾,两军都是看不见对方的,曹军不知道东吴这边来了多少人马,东吴也不知道曹军的人马有多少,而这中间就最怕有诈和有埋伏了。
第二,如果曹军使用火箭,就一定需要准备好火盆或者火把,可是大雾漫漫,只要哪一处出现了火光,就会马上暴露自己,那自己就会马上受到攻击。第三,即使自己使用了火箭,可是曹军的战船都是用铁索连在一起的,这时候哪怕只有一艘草船冲向了自己,恐怕这个损失也是曹操无法承受的。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