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为什么要与娘要嫁人连在一起?
中国有很多寓意丰富的俗语,和成语一样,用短小的句子概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前后意思似乎并不关联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或许其中一个句子我们好理解,但是另一个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就比如“天要下雨”我们明白,可后面跟着的一句“娘要嫁人”我们就优点懵了。那么,这一句俗语是什么意思?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是表达一种敬天知命的意思,即:天意如此,是人力无法挽回的。说起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流传至今。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书生,一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让他不受委屈,就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后来,送到一位叫做张中举的老师那里,去读书。
在张老师的严格教导下,朱耀宗学业有成。他十五岁中了秀才,十八岁中了状元。在皇上召见他的时候,他那种气质和学识,让皇帝非常高兴,当即,把他招为驸马。
此时,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于是,把母亲为了培养他,而一直未嫁的事情,跟皇帝说了。皇帝一听,很是感动,当即下旨,在朱耀宗的家乡,立一座“贞节牌坊",以示嘉奖。
按理,新科状元应该回乡省亲,他也不例外。当母亲见到他的状元儿子时,那种感动,自不必说。朱耀宗也把皇帝下诏,要给母亲立"贞节牌坊"的事情说了。母亲却流露出不安的神色。在朱耀宗的再三追问下,他母亲道出了实情。
原来,他的老师张中举,老婆后来死了,他母亲在与张老师相处的日子里,逐渐产生了感情。他母亲准备在朱耀宗回来的时候,就嫁给张中举。
朱耀宗闻听,"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娘呀,你真的要这样做,那我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呀,那可要户灭九族的呀!"
此时,他母亲也泪流满面了。因为,一个女人独自撑着一个家,非常不易,儿子读书去了,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心里苦和难,又有谁能懂呢?想来想去,长叹一声:"一切咱都凭天由命吧!"
说着,她把身上穿着的罗裙,脱了下来,交给朱耀宗,并说:“儿呀,你也为娘尽一次孝道,明日,帮我把这件罗裙洗了,如果到了晚上,这件罗裙干了,那我就不嫁人;如果还是湿的,那你就别管了。”
朱耀宗无奈,也就同意了。
第二日,天气晴朗,朱耀宗边洗这件罗裙,边高兴,觉得别说一件,十件罗裙,也晒干了。
可是,哪曾想,当他把这件罗裙洗完,刚刚晾晒在院子里的时候,天上开始乌云翻滚,不一会儿,还下起大雨来了,而且一直下到半夜也没停。这件罗裙别说干,到最后,比刚洗完的时候还要湿!
此时,朱耀宗的母亲对他说:“儿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可见天意不可违!”
朱耀宗心里虽然叫苦不迭,可是,见到此种情形,他也是无可奈何。回到京城,朱耀宗如实地把母亲和张中举老师的婚事,和他母亲让其洗裙子,天却下雨的事情,说了一遍,并请皇上治罪。皇帝听后,连连称奇。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从此,人们便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用来形容谁也逆转不了的事情。
罗贯中在演义里写到是司马徽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当时诸葛亮的名气已经很大了,而且刘表也多次找过诸葛亮只是都被拒绝了。其实诸葛亮还是一位有野心的人,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出来,但是很显然跟着刘备一起的风险很大,而且不一定能成功,既然这样为什么诸葛亮还是要选择刘备呢?诸葛亮算是跟错了人么?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争斗,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各自人才之间的比拼。刘备是最吃亏的,因为前期的刘备,人才过于匮乏且还单一,武将关羽、张飞很牛,但却没有谋士。
好在当刘备寄居在荆州刘表手下时,终于得到了一段安稳时光,开始搜寻人才,诸葛亮这三个字,终于被刘备听到。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因祸得福,的卢马跳檀溪,逃过追杀,在荆州的乡野民间,遇到了水镜先生,然后得到了徐庶,由徐庶临走前,告知刘备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让他去请。
在正史中,却很简单,徐庶直接让刘备去请,然后刘备就跑了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也许没有《三国演义》中那般让人眼花缭乱,但可以确认,是徐庶首先推荐的诸葛亮,刘备跑了三次后才成功邀请其出山的。
但问题是,同样在《三国志》中,裴松之注解时,却引用了《襄阳记》的记载,一下子,本是很简单的问题,却成了迷,因为水镜先生司马徽横空出世。在刘备特意拜访他时,第一个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并还说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当时,刘备必是请求司马徽向自己推荐人才,并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和人才观,所以司马徽向刘备说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即,寻常那些平庸儒生们,怎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方向?只有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这里便有两位如此人物,一个号卧龙,一个号凤雏……
单看这句没毛病,但通晓成语典故的人,必会清楚,这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是出自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一书,全句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显然,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时,是只说出了前面一句,可后面那句却没有说。是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不必再说了,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从“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成语来看,被运用的最广泛的便是,劝人放弃原有信念时说的,比如劝降对方阵营的人物时,几乎都会出现这句。表明,你其实不是投降,而是认清了历史潮流的人物。
之所以形成这种样子,关键点就在于后面那句“通机变者为英豪”,即,这一句最完整和正确的表达,其实强调的是“变通”。
那么如今再看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话,显然就有了毛病!因为,刘备找司马徽,是他已意识到自己人才匮乏且单一主动变通,寻求智谋人才来的。而司马徽却只强调了前半句,即: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却根本不提后面“变通者才是豪杰”意思——这显然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那么司马徽为何要这样呢?如今已经没人知晓,他的这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细究起来,还有修改原句,改变原有意思的嫌疑。显然,司马徽敢这样修改,必有其含义,后人只能揣摩了。也许正是如此,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又说出了一句,更为著名的话。
在司马徽得知诸葛亮真跟随刘备出山时,不无遗憾地说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其实,这等于是很直白的解释了,为何司马徽不敢说出通机变者为英豪,这7个字。即,《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已敏锐意识到了,刘备虽是一位堪为霸主的人物,却没有一统江湖的历史机遇,诸葛亮只不过是白忙一遭。
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解释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是必然的,因为罗贯中堪称读懂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所以才给司马徽加上了这句经典台词,以至于达到可以乱真的效果。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