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何选辅佐秦国?秦国短命乃商鞅之过?
在的赏识和支持下,用不到22年时间在秦国变法施政,让贫弱的秦国飞越成为中最强势一国,而后历经几代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然而新君上任第一件大事却是对其处死并车裂,但是保留所变新法。可见变法之功是政敌或者是仇敌也无法抹灭!然而秦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此后又不少人甩锅给商鞅和他所主导下的秦法。认为秦短命因素虽多,罪魁祸首当是严酷秦法!所有功过商鞅应该一并承受吗?
先谈谈秦法之生!
如果把秦法比作一个孩子,那么秦孝公和商鞅就是他的父母。说他的生世就得从其父母“联姻”开始。他们又是怎么相识相爱?为什么双方会选择彼此呢?
和恋爱一样,总有个主动方。这场“联姻”的主动方秦君赢发布了一条“征婚广告”---求贤令!商鞅闻迅前往,三次面谈而好事终成!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一人之婚尚不可草率,这对君臣对秦国以及后来对天下的影响如此之重。他们又是作何考虑的呢?
首先说说商鞅,卫国王室后裔,原名卫鞅。喜刑名法家之说,又师从尸佼学杂家之学。长年任国公叔痤府中庶子,受公叔痤临终推荐给出任国相而不得。商鞅事魏多年不得重用,但却也算收获不浅。魏国为当世最强,是李悝和变法之利。为商鞅日后变法做了重要参考,商鞅也观出其变法不够彻底的弊端。商鞅学有所成,事魏前途无望必然离魏而求赏识。那么主张变法的他对新的老板应该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如若此时还有敌国攻城,国家危险。国君事必用尽一切手段团结国内,变法可能中断。另一方面变法顺利,国家日渐富强,敌国会不会联手进攻,防止一方做大?所以从这方面燕赵韩就被商鞅所不重,国力不怎么样又处强敌之围。这一点看,最好的是齐(国力较强,大后方处海),楚(地大而国相对不弱),秦(地险,民好战)
1.国君的意志,和年龄及健康状态。
国君不想变法或者变法想法不够坚定,商鞅没有舞台,因为商鞅的变法思路为最彻底的变法必须要强力的国君支持。国君不但要态度上的支持,还得身体上,例如吴起在楚国变法就终于国君突然死亡。虽然意外谁也避免不了,但选择年轻健康的肯定更保险。秦孝公的求贤令让商鞅觉得有机会,三次面谈更确定了孝公变法决心之强。孝公20岁出头更是理想的国君年龄。
2.国君的权威,说到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
更深的原因还是楚国国内小诸候太多(楚王所封),国君直接完全直接撑握的太少。所以成效虽然不错,但是主要源于楚国地盘大。从旧贵和小诸候处括点灰也是不小收获,但是要进一步要他们碗里的肉就太难了,很难彻底变法。这一点楚国就很难再考虑。相对来说,秦国的贵族势力就没这么强势,上任国君献公也是小有变法,更是通过迁都到新地主势力大的地方。
3.来自思想层面的阻力,从春秋时代。
君主和百姓,都很迷惘该信哪家。各说各的好,法家为其中之一。虽然魏楚的变法成果在眼前,但是其它国未变或者没能变就是受各家学说及其信徒之阻。齐威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就让齐的民众接受了不同名家思想,这一点让商鞅望而却步。反而被天下视为西戎的秦国在民众教化落后,天下名士少有前往。这一方面成为了的优势!
以上几点因素让秦国成为了商鞅的最佳选择。那回头我们又来看看孝公选择商鞅的理由有哪些?
1.孝公承献公之志欲收回河西失地,复穆公霸业。虽献公生前三败占领此地的强魏。却是举全国之力战分身乏术的魏国。虽胜却无力扩大战果,皆因国力不济。所以孝公一心要国家富强。而孝公眼中看到最多的一定是魏国,一则是其心腹之患,二而魏国为天下第一强国。自然魏国富强之路他是要学习的,变法势在必行。选择法家无疑!
2.商鞅事魏多年,对孝公心腹之敌。它日与魏为敌必有大用。深知魏国变法的利弊,可为日后秦国变法少走弯路。
3.商鞅通各家之学,三次见孝公以不同学术游说可见,日后带兵败公日昂可证。而又精于法,提出的变法主张是最为彻底的。
所以商鞅和孝公的“结合”绝非偶然,也正因这些先决条件让日后商鞅变法受到孝公无条件支持。商鞅才可以在变法事业大展宏图!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